<code id="ivssv"></code>

    <tr id="ivssv"><label id="ivssv"><menu id="ivssv"></menu></label></tr>
    1. 越是就業難的碩士專業,越是招考熱?|教育觀察

      越是就業難的碩士專業,越是招考熱?|教育觀察

       

       

      管理學以接近7800人的增量,占到考研總招生人數增量的75.9%,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兩大專業是增長主力  。

      浙江杭州,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點,考生們正在考場里認真答題。圖:IC photo

        【財新網】研究生擴招結構變化和就業市場需求冷熱并不總是呼應。一項針對研考招生數據分析顯示,2023年,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為代表的“管理學”招生名額持續提升,在2023年考研總招生人數增量中占比超四分之三,遠高于其他學科門類。

        近日,新東方匯總考研全部864所招生單位官方數據,發布了《2023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解讀報告》(下稱《報告》)?!秷蟾妗凤@示,2023年考研非推免招生總人數為761763人,較2022年新增10245人,增幅約1.4%。

        經歷2020年研考擴招18.9萬人的“大幅增長”后,近兩年,考研招錄規模保持在穩中有升的水平??佳须y度卻再創新高:若以474萬的報名總數為基準,新一輪研考報錄比達到6:1,即使減去網傳棄考165萬人的差值,報錄比仍有4:1,即每四名考生,僅有一人可順利考上。

        從培養類型看,專碩仍占增量大頭:專業型碩士在新一輪研考中增長7713個招生名額,同比增長1.6%,明顯高于學術型碩士0.9%(2532個)的增長幅度。而從學科分布看,文科較理工科增勢更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門類分別擴招7776個、2263個、910個名額,均高于理學門類768個的增量,工學、農學招生總名額則分別縮減1220個、2673個。在疫情沖擊后更受重視的醫學科學門類,較上年考研擴招2906人,招生名額變動整體平穩。

        新一輪的研究生考試招生中,歷年招考“大戶”管理學門類的擴招格外引人注目?!秷蟾妗凤@示,2023年考研,管理學以接近7800人的增量,占到考研總招生人數增量的75.9%;其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兩大專業專碩招生各達46748人、24476人,分別同比增長4842、2377人,吸引大量考生為“上岸”而報考。

         而工學門類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專業,在專碩招生上均出現了千人以上的數量增長,其中,計算機技術以擴招3444人、增幅72.7%位居榜首;近年來因芯片“卡脖子”而備受關注的集成電路工程,招生增長950人,較上一年增長92.8%。

        不過,盡管新電子、機械工程、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具戰略發展優勢的專業招生增勢明顯,因受基數限制,其招生總量多在1000—5000人,遠不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數以萬計的招生規模。且若以“大類”看,電子信息、機械、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等專業大類專碩招生分別縮招35.5%、21.7%、43.8%、20.2%,意味著個別專業“走紅”,尚未扭轉專業大類招生下行的整體趨勢。

        不少研究者表達了對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培養不足的憂慮。“美國文科生比重從2010年以來大幅下降,單單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擴招規模,就相當于所有文科學生擴招總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卓賢此前告訴財新,若將工業增加值比重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作為分母,將非文科專業在校生占所有學生的比重作為分子,中國的數值是1.2,明顯低于美國的2.1、德國的1.8、日本的1.4,“我們工科專業學生培養對工業的發展和升級支撐的力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擴招“大戶”管理學,在就業表現上并不樂觀——2021年,教育部以“能適應社會變化需求和就業率過低”,撤銷專業點804個。其中,被撤銷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達31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理學類)25個,行政管理專業16個,在本次撤銷名單中位列前五。

        某985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告訴財新,該專業就業的選擇方向很少,基本為NGO、政府職能部門、大學教授或研究員,而且以本科學歷,很難找到純專業對口的高薪工作。“肯定(要讀到)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這樣,我們這種比較傳統和保守的專業對學歷要求挺高的。”

        而另外兩大報考熱度居前的專業——法學、新聞傳播,同樣呈就業飽和之態。2023研考中,法學總招生人數增長910人,新聞傳播學、新聞與傳播專業招生人數增長486人,較上年未有減少。但據麥可思研究院數據,“法學”專業因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已連續五年上榜本科“紅牌專業”。而在智聯招聘中,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與新傳對口的記者/采編崗位求人指數(招聘數/求職數)僅0.07,是就業景氣度最差的職業。

        一面是擴招與報考熱,一面是內卷與就業難,如此錯位何來?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頂明在相關研究中提出,長期以來,學科專業數量與比例決定授權布點數量與比例,進而決定招生規模與比例,是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內在邏輯,也是高等教育難以及時響應人才需求變化的重要原因。

        以當前招生基礎和增量都頗為龐大的管理學為例: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在學位設置中將管理學科升級為大門類,也推動了高校管理學的建設與擴招潮——申專業點、建院系、招教師、招學生,爭發展。而在“滾雪球”式壯大后,再要縮招、裁撤教師,無異于觸碰院系固有蛋糕,阻力甚大。盡管就業市場風水輪轉,近幾年來,管理學專業數量、授權點數量和招生培養規?;痉€定在1/6上下,“船大難調頭”,且各層級高度同構化;2023年,管理學考研非推免招生超12萬人,仍占到招生總人數的16%。

        此外,文法商管類學科專業因建設門檻低、培養成本低,更受高校擴招青睞,也是結構失衡的又一推力。這在本科層次同樣明顯。“近年高校擴招規模較大的是門檻較低的人文社科專業。2022年,文科畢業生規模比十年前增長41.8%,占比達44.2%。”卓賢撰文提及,“特別是不少由中職和高職升格的高校,通過新設置法學、經管類熱門專業以加快擴招。”(參見《中國改革》2023年第01期報道:《老問題新趨勢:青年高失業率與大學生就業難》)

        這也意味著,表面的“文理之爭”“文科生過剩”矛盾之下,更應反思高校和教育體系發展與評價“指揮棒”,以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與招生名額分配,實現分層級、分學科的差異化培養,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據2022年6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10年來,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已向外輸送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凸顯。

       

      本文轉自于  財新網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0條評論
      評論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AV高潮
      <code id="ivssv"></code>

        <tr id="ivssv"><label id="ivssv"><menu id="ivssv"></menu></label></tr>